建築攝影的二次創作:少即是多

 

余創豪

很多年前,一位華人作家嘲笑「原創性」這詞是畫蛇添足,因為創作當然是原始的。但我認為這個詞沒有錯,因為創作還包含了另一類型:「再創造」或者「二次創 作」。二次創作有很多不同的定義,據《維基百科》所說,「這是指使用了已存在著作物的文字、圖像、影片、音樂或其他藝術作品。」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把金 庸、古龍、梁羽生的武俠小說轉化成話劇、電視劇、或電影時,這應該算是再創造。

然而,在攝影中「二次創作」的含義卻不是很明確。台灣攝影師李坤山說,攝影由創作與再創作組成,按下快門時的「taking」是原始的創作,之後的影像編輯,例如合成(Montage)、作品組合(Photo Essay)、貼裱(Collage……等經由快門原創所延伸出來的 making 」是再創作。但是,如果後期處理(Post-processing)仍然是基於我自己的照片,我懷疑這是否算為再創造。

我的定義結合了《維基百科》和李坤山的說法:如果攝影師將別人的藝術品拍下來,然後加上自己的後期處理,這才是再創造。簡單地說,如果圖片只是直接地呈現了原來作品的樣貌,它不應該當為二次創作。例如攝影師弗吉尼亞列漢(Virginia Reahan)和勞拉麥克菲(Laura McPhee)有一幅題為《萊納山》(Mount Rainer)的照片,不過,她們不是在華盛頓州拍攝這幀圖片,她們只是在一間餐廳中拍下了一張展示萊納山的油畫,當中似乎沒有加入新的藝術元素。

毫無疑問,建築攝影是再創造,因為建築物明顯是人家的作品,但是,建築攝影的價值在那裡呢?我的中文老師朱國能教授也是一名攝影師,他說:「建築物的照片只可以給予你有限的視點,欣賞建築的最佳途徑是親歷其境。」朱教授說得對。美國建築師理查德邁耶(Richard Meier)還是學生的時候,已經通過相冊看到許多偉大的建築物,但他並不滿足,最後決定到歐洲各地旅行,以求一睹真身的風采。似乎建築攝影的再創作是「減少」:由3D減到2D,由動態經驗減為有限的視角。

相反,轉化小說為戲劇和電影是「擴張」和「加添」,例如台灣作家陳雨航的短篇小說《策馬入​​林》只有幾頁紙,但是當它被搬上銀幕時,這變成了一齣長達兩小時的電影。有人可能會說,金庸、古龍、梁羽生的長篇故事濃縮成電影時,這重新創造豈不是一種削減嗎?但在另一種意義上,它仍然是擴建或增加,當演員扮演小說中的人物時,他們為抽象的概念添加了面孔和血肉。

最近,我拍攝了一些位於洛杉磯的著名建築物,包括聯合車站、迪斯尼音樂廳、聖加百利劇場(San Gabriel Mission Playhouse)、蓋蒂中心(Getty Center)。在聯合車站和迪斯尼音樂廳的照片集裡面,我採用了許多特殊視覺效果,但一位朋友說照片的後期處理未免太多。後 來,我在聖加百利劇場的照片集中改變策略,當中幾乎沒有特殊效果。也許,平鋪直敘的建築相片也可以是再創造,因為優點和缺點可能是同一東西。一部電視劇或 電影中的演員能令小說人物變成有血有肉,但這削除了想像的元素,有些粉絲可能會認為戲中的郭靖、黃蓉不及原著人物。相反,建築攝影的有限角度,為觀眾留下 了想像的空間,換言之,少即是多。


2012.8.3


 

Navigation

Essay Menu

Poem Menu

Short Story Menu

On Cultures and Nations

On Study and Education

On Relationship and Psy

On Writing

On Art

Other Essays

Special Topics

Main menu

Other Authors

Simplified Navigation

Table of Contents

Search Engine

Credit/Copyright ©

Contact Dr.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