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能,為什麼中國不能?

余創豪


在二十世紀中期,面對巨變前夕的中國,北大校長胡適說:「我們今日所受的苦痛,都是我們這個民族努力不夠的當然結果。」這話從何說起呢?在二十世紀中國人不是付出了拋頭顱、灑熱血般的努力,推翻了喪權辱國的滿清政府、先後制止了開倒車的袁世凱和張勳恢復帝制、消滅了北洋軍閥、抗擊日本侵略者嗎?相較而言,在走向共和的過程中,美國人作出的努力比中國人還少。

流產的紐堡兵變

的確,美國人在戰鬥抗爭上花較少的努力,但他們卻花了更多的努力去防止戰鬥。辛亥革命後,袁世凱背叛了共和國,妄圖成為皇帝。後來,張勳又迎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復位。但美國革命跟中國革命的發展路向卻大相逕庭,在美國獨立革命結束後,一批新政府的軍官認為美國應該有一個皇帝,他們希望華盛頓稱皇,於是計劃進行軍事接管,這一事件史稱為「紐堡兵變」(Newburgh Mutiny)。不過,華盛頓堅決反對這計劃,一七八三年他向這些軍官召開會議,說服他們放棄計劃,後來華盛頓和他軍官還自願辭去軍事職務。

不費一槍一彈的制憲會議

袁世凱死後,中國被軍閥瓜分,經過十多年的戰鬥,一九二七年北伐成功,中國終於統一,一九二八年最後一名軍閥張學良將東北三省交給中央政府。美國的革命歷史和中國完全卻是兩回事,東岸的十三個前英國殖民地參加了美國獨立革命戰爭,但他們好像十三個不同的國家,戰爭結束後,他們柤互之間仍有很多爭議,這些前殖民地會否凝聚成一個或幾個國家,以及將來如何管轄,都是棘手的問題,像中國上世紀二零年代一樣,美國有可能分裂為鬆散的軍閥地盤,但事實並非如此。

在革命隨後幾年中,雖然美國的管治是根據不完善的聯合章程(Articles of Confederation),因而導致了政府的軟弱和不穩定,但是最後各州仍能和衷共濟。美國人預見到如果中央政府繼續保持弱勢,那可能後患無窮,於是在一七八七年舉行制憲會議,嘗試作出重大改變。所有與會代表一致認為:必須建立一個有效的中央政府,代替聯合章程設立的軟弱政府。起初,弗吉尼亞州代表建議:參議院和眾議院都採用比例代表制,人口稀少的州份當然不滿。經過激烈的辯論後,各州終於達成了協議,為了照顧那些小州份的權利,不論人口多寡,在參議院每個州份都有平等的投票權。眾議院的代表人數比例則按每州人口多少。史稱之為「大妥協」(Great compromise),這衝突得以解決是不費一槍一彈的。

謝斯起義後的經濟改革

美國革命之後初期,惡劣的經濟條件引發了負債累累的農民和債主之間的衝突,這情況在馬薩諸塞州、羅得島州、康涅狄格州特別嚴重,這情況和中國上世紀三零、四零年代有點類似。在一七八六年,曾經領導革命戰爭的前軍官丹尼爾謝伊(Daniel Shay)發動農民起義,馬薩諸塞州政府平定了這場衝突,但動盪因素仍然潛在,不過,美國並沒有發生類似中國「三反五反」的激烈運動。謝斯起義後,五個州的代表聚集在馬里蘭州安納波利斯,討論怎樣促進州際貿易,以改善經濟民生,並呼籲加強中央政府的權力。

為什麼?為什麼喬治華盛頓能抗拒千秋帝基的誘惑,但袁世凱卻不能?為什麼十三個前殖民地的領導人願意放棄獨霸一方的機會,但中國軍閥卻不能?為什麼美國人可以通過議會、通過大妥協解決利益衝突,但中國人卻要兵戎相見?為什麼美國人能夠以溫和的方法改進農夫的生活,但中國人卻將地主富農鬥至死去活來?

雲南獨立的功過是非

公平地說,有時候分裂並不一定是壞事,軍閥也不一定是邪惡的人。再以袁世凱恢復帝制為例子吧!當時南方將領唐繼堯、蔡鍔、李烈鈞等在雲南宣佈獨立,之後南方其他各省亦紛紛宣佈不服從中央。面對不公義的政權,分裂國家和破壞團結是正確的事情。但是討袁戰爭結束後,雲南繼續維持半獨立狀態,唐繼堯成為雲南的霸主,雖然唐繼堯管理完善,該省尚算發達,但唐繼堯已成為一個軍閥。

一九二七年唐繼堯的手下龍雲與胡若愚策動「二六政變」,驅逐了唐繼堯,隨後龍雲又打敗了胡若愚,成為「雲南王」。八年抗戰期間,雲南處於大後方,龍雲本來可以置身事外,保存實力,但龍雲先後派遣二十多萬軍隊開赴前線,參加了包括「台兒庄大捷」等多次戰役,軍隊傷亡十多萬。龍雲為抗戰作出貢獻是應當肯定的,但戰爭結束後,龍雲不肯交出權力,蔣介石不能容忍雲南的半獨立,於是派遣杜聿明率領中央軍對付雲南,迫使龍雲赴重慶出任虛職。龍雲非常不滿,他說蔣使用「下三濫」的手段來對付他。在龍雲眼中,這是典型的「飛鳥盡,良弓藏」,然而,在蔣介石的視角下,這是維護國家統一的必要手段。可是,若果龍雲能有美國十三個前英國殖民地將領的胸襟,主動放下權力,那麼一切衡突都可以避免。畢竟,中國人的私心太重,現在我們把蔡鍔的傳奇浪漫化,但假若蔡鍔不是英年早逝,他又會否成為第二個雲南王呢?

結語

為什麼中國人那麼迷戀權力?為什麼美國人能,中國人卻不能?為什麼?為什麼?誰可以告訴我?胡適說:「我們今日所受的苦痛,都是我們這個民族努力不夠的當然結果。」也許,中國人的苦難不是因為不夠努力,而是在努力之後不願意功成身退。

2010.1.29


 

Navigation

Essay Menu

Poem Menu

Short Story Menu

On Cultures and Nations

On Study and Education

On Relationship and Psy

On Writing

On Art

Other Essays

Special Topics

Main menu

Other Authors

Simplified Navigation

Table of Contents

Search Engine

Credit/Copyright ©

Contact Dr.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