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愛西人:

不同英語口音的待遇

余創豪

現在筆者任教於一所洛杉磯的小規模大學,在這裡許多亞洲人擔任關鍵崗位,他們都非常支持我和其他亞裔同事。例如,最近一些學生抱怨我和一位韓國教授的英語帶有難懂的口音,系主任是台灣人,她站在韓國教授的一邊,她說:「為什麼其他學生能理解你說什麼,但偏偏那個學生不能?」她這樣回答投訴我的學生:「今天我們生活在全球化時代,你必須要學會與不同背景的人共處。」系主任告訴我們,她在八歲時移民到美國,英文變成了她的第一語言,但一些學生竟然說她有口音。系主任慨嘆:「當人們看到一副亞洲面孔時,他們已經有一些成見。」

我非常感謝她的支持和理解,但以前我在其它地方的經驗是剛剛相反的。當我在明尼蘇達州讀書時,我參加美國 人的教會,但我只是一個被動的旁觀者,我曾經要求帶領一些小組,但遭到教會領袖拒絕,因為他擔心人們會因為不明白我說什麼而不來教會。很多年前, 我想申請一所大學的教席,但這所大學的一位教授勸阻我從申請,因為他認為招聘委員會不會接受我帶有中文口音的英語。

我不認為上述的做法是公平的,因為人們不會以相同的標準去評估美國人和歐洲人。在香港和澳門,我認識不少來自西方的天主教和基督教傳教士,我很欽佩他們致力於努力學習漢語,但他們能說純正中文嗎?當然不能,例如有宣教師將「神愛世人」說成「神愛西人」。中國人又是如何反應呢?我從來沒有聽聞任何人這樣對他們說:「你的中文很難聽,恐怕我們不能讓你來領導教會活動。」

我也認識一些在美國的歐洲裔白人教授,有趣的是,我從來沒有聽到有人抱怨這些歐裔教授的口音很重。保羅田立克(Paul Tillich)是德國著名的神學家,他在四十七歲時移民到美國,在他有生之年,田立克從來沒有扔掉濃厚的德國口音,例如他曾經說:「所有信仰都有靈知(All faiths have gnosis)。」但聽起來這好像是:「所有面孔都有有鼻子(All faces have noses)。」然而,人們只是覺得這口音很可愛。

一代武術巨星李小龍在舊金山出生,上世紀七零年代,華納兄弟公司拒絕李小龍在電視連續劇【功夫】擔任主角,結果華納公司聘請白人演員大衛卡列甸(David Carradine)飾演少林武僧金貴祥,論身手,卡列甸與李小龍差天共地,然而,李小龍沒有碧眼金髮,即使他在美國出生,他仍然被視為外國人。另一方面,在二十世紀八零年代,來自奧地利的亞諾舒華辛力加領銜主演科幻電影【未來戰士】,他有一副有趣的口音,在這部電影中他曾說:「我一定會回來(I will be back)。」但聽起來卻好像是:「我將是博克(I will be bock)。」

我在本文開頭提到,許多亞洲人在我的大學中擔任高級職務,然而,亞裔美國人必須付出加倍的努力,才可以逆流而上。我的韓國同事工作得很辛苦,她不僅準備教材,而且寫下她將會在課堂上說的每一句話,跟著不斷排練台詞,她不希望學生用她的英語來作為攻擊她的把柄。如果她的學生不欣賞這些額外的努力,我會對他們說:「你能說韓文或中文嗎?你以為美國仍然是超級大國,每個人都必須向你卑躬屈膝嗎?」

2012.2.16


 

Navigation

Essay Menu

Poem Menu

Short Story Menu

On Cultures and Nations

On Study and Education

On Relationship and Psy

On Writing

On Art

Other Essays

Special Topics

Main menu

Other Authors

Simplified Navigation

Table of Contents

Search Engine

Credit/Copyright ©

Contact Dr.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