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中國人了!」

  • 余創豪

一位從事國際諮詢工作的加拿大人對我說:「根據我的經驗,美國人十分趾高氣揚,因為他們常常對我指手劃腳。」我曾多次探訪加拿大,也曾經碰過一些令我非常反感的加拿大人,但我沒有想過那是否加拿大人的性格。坦白說,我比他見過更多不可一世的美國人,包括白人、黑人、西班牙裔人、印第安人、亞裔人,但我不會輕易地下結論說:「這就是美國人了!」

每個人都有多重身分,他可以是某學校的畢業生,同時是某公司的員工,又是某教會的會員,是某國的公民。但是,往往一個人的國民身份、文化身份,就是最凸顯、最有代表性的身分。

內子在某大學從事與教育科技有關的工作,故此需要跟各大電腦公司的公共關係部門打交道,有一次微軟電腦公司的代表對她十分無禮,她暗示微軟無求於大學,相反是大學有求於微軟。內子只是對我說:「某某女士說話太霸道。」而不是說:「微軟公司是霸權主義。」我們也認識其他在微軟公司工作的的朋友,但他們都是謙謙君子。

前一陣子,亞歷桑那州立大學的新任校長提出一個頗具爭議性的議案,就是將西部校園分割出去,並且將它降格為一所以教學為重、而不是以研究為中心的大學。不消說,這議案招致廣泛的批評,但人們只直接將矛頭指向校長,我從來沒有聽過人如此說:「亞歷桑那州立大學主要校園的人自私自利,他們不想與其他校區分享資源,而且常把其他人的研究工作壓下去,讓自己一枝獨秀。」

我們不會輕易地將一個人的態度,跟她所屬大學、所屬公司、或者其他身分扯上關係,更遑論將其行為概括為她的團體文化。但是,面對與國家、民族、文化、政治等有關的身分,人們會急不及待地下判斷。

我想:也許這是因為幾乎所有社會,都將國民身份之重要性凌駕於其他身分,故此,當我們認識一個人的時候,其國民身份就成為最凸顯一部分。真的,自幼我們已經在潛移默下接受了國民身份是至高無上的,在潛意識運作下,國民身份可以令我們情緒高漲,因而不能冷靜地思考。我們不會對自己的學校、工作場所抱著永遠的忠誠,若果甲大學比乙大學給予我更多獎學金,我當然會取前捨後;工作亦然,廣東口語有云:「東家不打打西家。」莫說員工如此,老闆亦是這樣,當公司不賺錢的時候,老板可以將全盤生意賣出去。但是,在一九九七之前香港出現向外移民潮的時候,不少移民都要背上無形的罪咎感,當時有一派基督徒稱為「承擔派」,暗示移民的人對國家民族缺乏承擔感。

國民身份幾乎成為「終極」的時候,我們再不是單單認識個體的人,在個體背後,是「美國人」、「中國人」、「法國人」、「猶太人」……等標籤。一方面,我們會選擇性地、籠統地將一小撮人的說話、行為,概括為他所代表的文化;另一方面,我們亦會將心目中的美國文化、中國文化、或者其他文化,套在眼前的個體。但是,為什麼我們不會用微軟公司文化、亞歷桑拿州立大學文化去詮釋一個人的思想、行為呢?如果以社會科學的角度來看,次文化對人的影響,可能還高於整體的民族文化。

我撰寫這篇文章,並不是為「趾高氣揚的美國人」辯護,我也希望:當有一天自己無心失言、或者行為不檢時,那位加拿大人不會因此說:「這就是中國人了!」

2005.3.22


Navigation

Essay Menu

Poem Menu

Short Story Menu

On Cultures and Nations

On Study and Education

On Relationship and Psy

On Writing

On Art

Other Essays

Special Topics

Main menu

Other Authors

Simplified Navigation

Table of Contents

Search Engine

Credit/Copyright ©

Contact Dr.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