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民主神話  

余創豪

在過去十年,日本的經濟神話隨著其經濟實力退減而破滅,然而,日本的政治神話好像仍然是歷久不衰,不少台灣人都稱讚日治時代日本政府的統治何等清明,一些人亦認為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已步上民主之途。例如旅法華裔學者陳彥,在中文大學期刊【二十一世紀】中撰文指出:「從文化傳統上看,日德現代史都有民主傳統,民主制度在此兩國都有著自己的文化甚至制度根基,與其說是以美國為首的戰勝國(在二次大戰之後)從外部強加民主,倒不如說恢復民主更為確切。」

其實,日本的「民主傳統」只是一個神話。無疑,自一百五十年前美國培里將軍打開日本門戶之後,日本就銳意學習西方的政制、科技、文化。但是,當時日本的憲法,主要是參考德國,而德國的所謂「民主傳統」,本身就是一個怪物。

第一,在十九世紀時,普魯士(德國之前身)首相俾斯麥(Bismarck)之外號為「鐵血首相」,其「鐵血政策」就是訴諸權力,對於內政,俾斯麥並不喜歡議會民主,認為在意見紛紜下難以成事,首相集大權於一身,何樂而不為?對外,俾斯麥不惜發動戰爭,攻擊奧地利、法蘭西,為了奪得歐洲霸權。鐵血主義,埋下了日後德國發動兩次世界大戰的禍根。而納粹德國的旗艦被命名為【俾斯麥號】,由此可見俾斯麥傳統何其深厚。

第二,德國文化有濃厚的種族主義色彩,音樂家華格納(Wagner)發揚音樂,目的就是要發揚天下第一的日耳曼文化,以取代法國文化的地位,他亦不諱言自己不喜歡猶太人,華格納就是希特拉最喜歡的音樂家;德國是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發源地,有濃厚的基督新教傳統,但有些德國基督徒認為耶穌絕不會是猶太人,因為日耳曼民族是最優秀的民族,又怎可以接受一個猶太人為救主?希特拉對猶太人的滅族大屠殺,其來有自。

不幸地,以上的鐵血主義、軍國主義和種族主義,都隨著引進「民主」而影響了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前半期的日本。當時,日本公民的選舉權相當有限,首相由天皇任命,而不是由國會推舉。在一九三二年至一九四五年之間,日本撤換了十四個首相,當中大部分是軍人出身,只有四位不是軍人。而且,日本的所謂「民主政治」非常暴力,不時有暗殺、政變事件,例如一九三一年關東軍發動九一八瀋陽事變,但隨後上台的首相犬養毅,對侵略中國採取保留態度,一九三二年右翼軍人竟然衝入首相官邸殺死犬養毅;四年後陸軍皇道派軍人又發動政變,襲擊了首相官邸,槍殺了大藏省大臣高橋是清、教育總監渡邊錠太郎等。日本的種族主義就更加明顯,日本人認為大和民族之血統十分純粹,其皇朝萬世一系,其他亞洲人種則較為低劣。

前香港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曾經說:「我從來不認同一人一票是萬應靈方……希特拉也是民主選舉上台的,但他殺了七百萬猶太人。」那麼,我們是否也可以說「二次大戰前日本的民主政制,出了東條英機、田中義一,所以民主不是萬應靈方」呢?其實,細心察看歷史,我們可以知道由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初期,日德兩國在文化傳統和制度根基中都沒有真正的民主。日德國情十分接近,難怪在二次世界大戰時結為同盟。

精心研究日本的學者巴路瑪(Ian Buruma)認為:除了德國影響之外,日本還受了其它外來文化的影響,以致落得如斯田地,例如日本文化曾經受儒家文化薰陶,儒家鼓吹三綱五常,君為臣綱,因此日本人絕對服從權威;當時日本人亦觀察了歐洲的基督教文化,基督教崇拜一神,日本人認為一神教令社會有高度凝聚力,因此將天皇神化為「一神」,令全國在天皇之號召下萬眾一心。

跟德國軍國主義、種族主義不同,綱常名教、崇拜上帝,本身並非壞事,在禮崩樂壞的時代,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能令社會恢復穩定和秩序;在風行多神主義、以生人為祭的古迦南地,崇拜獨一的耶和華令以色列人離開迦南的破風敗俗;而基督教反對將任何人、任何東西偶像化,更遑論將人提升為神。與其說是中國和基督教文化帶來壞影響,倒不如說日本人誤用了、扭曲了儒家精神和基督教信仰。這兩個觀點都值得詳細討論,限於篇幅,我只有日後另文交代。

2003.7.19


Navigation

Essay Menu

Poem Menu

Short Story Menu

On Cultures and Nations

On Study and Education

On Relationship and Psy

On Writing

On Art

Other Essays

Special Topics

Main menu

Other Authors

Simplified Navigation

Table of Contents

Search Engine

Credit/Copyright ©

Contact Dr.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