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日本投降、柏林危機

說到恐怖主義

  • 余創豪


願賭服輸的好輸家

在美國總統選舉之前,小布殊曾經對記者說:「我們不能戰勝恐怖主義。」此語一出,民主黨陣營馬上以此來攻擊小布殊。其實,按照上文下理,小布殊的意思是:反恐戰爭不會有一個絕對的終結,就好像警方永遠不能撲滅所有黑社會。我經常對小布殊頗多批評,但這一次我卻同意他的判斷。即使美國拘捕或殺死了本拉登,恐怖主義仍然會持續不斷。

由此我聯想起美籍華裔歷史學家黃仁宇對日本人的評語,在八年抗戰期間,黃仁宇是國民黨軍隊的軍官,他在自傳中述說日本軍隊投降的情景:當時在華之日軍仍有大量兵員和武器,黃仁宇自嘲接受日本降軍的國軍,軍容反而遠遠比不上戰敗的日軍。然而,裝備精良的日軍,竟然好像馴良羔羊一般,默默地棄械和接受國軍的擺佈。為此之故,黃仁宇稱讚日本人是願賭服輸的好輸家。從前,每當我想起日軍在中國罄竹難書的罪行,我實在難以接受他對日本人的讚譽。可是,對比當前的形勢,我覺得黃仁宇所說的亦有點道理。

以非理性的手段,追求非理性的目的

以前國家之間戰爭,總會一個絕對的終結,漫漫長夜,總會露出曙光,現在,人類可能無了期地活著恐懼之下。如今,人類鬥爭的性質出現了巨大的變化,就是在恐怖主義底下,勝負並沒有明顯的界線,第一,「有賭未為輸」取代了「願賭服輸」,例如以色列在一九四八年、一九六七年、一九七三年幾次戰爭中打敗了阿拉伯聯軍,但巴勒斯坦仍然不接受結果,要繼續採取恐怖主義跟以色列抗爭到底;第二,「勝負」的定義,已經不能用理性去衡量,傳統上,所謂勝利,就是自己屹立不倒,對方去頹然倒下,或者是,自己得到的實質利益比對方多,就算是勝利;可是,對某些人來說,勝利是「玉石俱焚」,即使是毫無實質利益,仍要損人而不利己。恐怖主義專家尼坦也虛(Benjamin Netanyahu)說得好:「共產主義是以理性的手段,去追求非理性的目的;恐怖主義是以非理性的手段,追求非理性的目的。在『柏林空降』事件、『古巴飛彈』危機中,當蘇聯自身生存受威脅時,他會退後一步。但恐怖主義者卻情願同歸於盡。」

柏林危機與蘇聯的理性

一九四八年的柏林危機,可以顯露出蘇聯「理性」的一面。二次大戰之後,蘇軍佔領德國東面,英美法佔領西面,柏林由盟軍共同管治,戰後德國變成頹亙敗瓦,二百萬在柏林的德國人,必須依賴美國的救援物資過活。一九四八年,史太林決意要將柏林歸於共產主義之下,於是封鎖柏林,拒絕美國物資以陸路輸入,柏林的德國人陷入饑荒之中,史太林曾經令幾千萬烏克蘭人餓死,對他來說,以二百萬人捱飢抵餓作為政治武器,並沒有甚麼大不了。陸路受到封鎖之後,美國飛機在柏林上空源源不絕投下救援物資,一九四九年,蘇聯終於無奈地解除封鎖。

其實,蘇聯絕對有能力以戰鬥機攔截美國飛機,蘇聯有十七個師的兵力,其地面部隊的數量超過英美法軍隊的總和,蘇聯絕對可以用陸軍全面佔領柏林。但是,最後蘇聯仍然選擇後退,因為當時全世界只有美國擁有原子武器,美國軍方曾經草擬一個萬不得已才考慮的計劃,代號為「戰車行動」,就是在蘇聯七十個城市,投下一百三十三個原子彈。史太林知道,在柏林危機中跟美國繼續對抗不會有好結果,於是理性地選擇了讓步。

歐洲版骨牌理論與主動版骨牌理論

眾所周知,美國介入越南是基於「骨牌理論」:若南越失陷,其他東南亞國家會相繼赤化。其實,遠在亞洲版的骨牌理論出現之前,已有歐洲版的骨牌理論。駐歐美國將領基氏(General Clay)說:「假若柏林失陷,下一個就是西德。」其他美國政治軍事領袖亦相信:若失去西德,整個西歐都相會繼陷共。由於越南的失敗,骨牌理論一直成為批評、嘲笑對象,其實,按照骨牌理論思惟而力保柏林的戰略,可說是十分成功。柏林危機是冷戰中美蘇第一次交鋒,柏林空降是結果是美國勝利,本來是美國敵人的德國人,變得十分敬重美國。骨牌理論,支配了美國在冷戰中的戰略思維,這甚至在今天仍殘留著或多或少的影響。

克林頓時代的國務卿歐布萊特(Madeleine Albright)是捷克移民,對東歐共產主義十分熟悉,她舉家為了逃避蘇聯而在美國尋求政治庇護,怎樣對抗共產主義,成為歐布萊特前半生的使命;小布殊第一任政府期間的國家安全顧問、第二任成為國務卿的賴斯(Condoleezza Rice),原本是史丹福大學的學者,她是蘇聯問題專家。無可否認,克林頓與小布殊兩朝的國防戰略,或多或少都會受到這兩位蘇聯、東歐問題的專家影響。

美國以強硬姿態抗衡蘇聯而成功,是因為蘇聯採用理性來衡量勝負,在列根總統以星球大戰計劃逼至蘇聯破產之後,戈爾巴喬夫知道長此下去,俄羅斯人只會一窮二白。可是,現在小布殊卻採用鷹派政策,對付截然不同的敵人。上面提及,骨牌理論主導了冷戰時代美國的戰略,那時候的骨牌理論,是「被動的骨牌理論」,就是防止敵人推翻下自己第一個骨牌,現今小布殊的想法是「主動的骨牌理論」:只要伊拉克民主化,其它中東回教國家都會相繼民主化。但是,我恐怕這是一廂情願,經濟發達、民生安定、生活自由,是理性者的希冀,這也是二戰之後美國成功改造西德、日本、義大利的因素,可是,那並不是極端伊斯蘭分子所想所求。

結論

以優勢火力在二次大戰中無往而不利的美軍,在朝鮮戰場被人海戰術嚇了一驚;擅長打常規戰、正面會戰的美軍,在越南叢林中跟北越、越共打游擊戰,結果吃了大虧。在冷戰中美國採用一次大戰、二次大戰的戰術而失利,那麼,在今天的反恐戰爭中,冷戰時代的思維亦有許多不合時宜的地方,小布殊的「先發制人」,無非是列根總統強硬路線的擴充版,推行伊拉克民主化,是將「被動的骨牌理論」擴大為「主動的骨牌理論」。一方面,小布殊認識到反恐戰爭跟一次大戰、二次大戰、冷戰很不一樣,就是不會有一個肯定的終結;但另一方面,出兵伊拉克而導致一個亂象殘局,顯示出小布殊仍然以為自己的對手好像德國、日本、蘇聯一般。

撰寫這篇文章之際,電視機剛剛播出賴斯將會取代鮑威爾成為國務卿,其實鮑威爾比賴斯更加成熟、穩重,做事更加有板有眼。在伊拉克戰爭之後,本地民兵和外國恐怖分子的反抗持續不斷,外國人不被綁架、斬首。蘇聯問題專家賴斯說:「我們將恐怖分子吸引到伊拉克,在那邊將他們集中殲滅。」我不知道這是事後諸葛,還是賴斯先前部署的戰略。假設是後者,那麼這是十分糟糕的戰略,將對方誘至一地而集中打擊,在常規戰爭中可能會奏效,但對付恐怖主義則不然,中東問題專家費民(Noah Feldman)這樣批評這個戰略:「就好像是醫生到一間最骯髒的醫院,集中對抗所有病毒、細菌。」美國廣播公司的時事節目《夜線》(Nightline)就賴斯取代鮑威爾作出以下評論:第二任小布殊政府將會繼續走鷹派路線、單邊外交路線。我希望這預測是錯誤的。

2004.11.16


Navigation

Essay Menu

Poem Menu

Short Story Menu

On Cultures and Nations

On Study and Education

On Relationship and Psy

On Writing

On Art

Other Essays

Special Topics

Main menu

Other Authors

Simplified Navigation

Table of Contents

Search Engine

Credit/Copyright ©

Contact Dr.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