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大業】說起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余創豪


去年筆者看了很多齣電影,最令我感動的電影,是紀念人民共和國建立六十周年的【建國大業】,在影片中扮演的周恩來的演員,慷慨激昻地反對「國民黨的一黨專政」。說得好!真是鏗鏘震耳,擲地有聲!是啊!民主是浩浩蕩蕩的世界潮流,一黨專政是開倒車。六十多年前周恩來已經預言了這趨勢,真不愧為時代先知。現在我們應該繼續擁護周恩來的主張,徹底地發揚反對一黨專政的民主精神。

提起周恩來,它使我聯想起一部舊電影,那就是一九八一年製作的【南昌起義】。我觀看這部電影時還很年輕,但在影片中,充滿英雄氣慨的周恩來使我深受感動。顧名思義,這部電影的故事是以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爆發的南昌起義為背景,在孫中山先生的聯俄容共政策下,本來共產黨員可以加入國民黨。一九二七年四月,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認為共產黨員受到蘇聯的第三共產國際指使,企圖顛覆國民黨,放是進行清黨。汪精衛政府知道蘇聯顧問鮑羅廷欲分化國民政府後,亦決定分共。

面對這些威脅,中共中央決定在江西南昌發動武裝起義,並且任命周恩去策劃行動。但周恩來剛剛啟程前往南昌後數小時,中共中央卻收到共產國際的電報,指示「如毫無勝利的機會,則可不舉行南昌起義。」於是中共中央馬上派張國燾向周恩來傳達最新指示,但周恩來鑑於形勢緊急,決定按照原定計劃起義,雖然共產國際對發動起義有所保留,但第二十軍的蘇聯軍事顧問庫馬寧仍然參與了領導起義,事後他被國民黨逮捕,一年以後被釋放回蘇聯。南昌起義的消息傳到蘇聯後,【真理報】發表文章,宣稱「一個新的革命中心成立了。」起義軍到達汕頭後,共產國際派出一艘裝有三千支步槍和五十萬發子彈的貨船前往汕頭支援,但最終這批彈藥未能交到起義部隊手上。

南昌起義是中共武裝革命的起點,一九三三年中共中央將八月一日定為中國工農紅軍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由此來理解,「起義」與「解放」這兩組詞都具有嚴肅的歷史意義,不能被隨便濫用。無怪乎今年初中聯辦主任彭清華出席港區人大代表的小組會議時指出,有香港政團發起「五區公投」,使用「全民起義、解放香港」等聳人聽聞的說話,廣大市民必不會認同。 「起義」與「解放」是共產黨註冊在案的專利,其他人沒有資格使用這些專用名詞﹝專利編號是:1-PARTY-FOREVER-99999999﹞。

在本年二月,中央統戰部常務副部長朱維群聲言反對任何外國勢力干涉中國、分裂中國,雖然朱維群的講話是針對西藏問題,但香港人應該小心言行,例如「民主教父」李柱銘曾經多次出席美國國會聽證會,說不定有一天美國會送他三千支步槍和五十萬發子彈。 共產國際支援中共是天經地義的革命建國大業,到美國聽證會是令外國勢力干涉中國內政,「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是中國文化的優良傳統,所有中國人絕對要貫徹這文化精神。

彭清華又說:「利莫大於治,害莫大於亂。」他指出:和諧穩定是社會發展的基石,「主張理性平和的表達方式,厭倦無休無止的政治爭拗」。不錯,和諧穩定應該取代鬥爭,因為鬥爭具有深刻的哲學意義,它不應被一般人濫用。

毛主席去世前,尼克松的女兒朱莉有一個機會採訪毛澤東。毛主席告訴朱莉,年輕人無法忍受困難,所以我們必須告訴他們需要鬥爭。「黨內要有鬥爭,階級和階級要有鬥爭。除了鬥爭,什麼都是靠不住的。」毛主席有一個強而有力的理由這樣說,一九三七年毛澤東發表了著名的「矛盾論」,他指出:一切事物都具有內在矛盾,通過鬥爭的過程,我們才可以統一矛盾的雙方。事實上,這是唯物辯證法的基礎。但正如林彪所說,毛澤東是「二十世紀的天才」,是「偉大導師」,「偉大舵手」,他所說的「句句都是真理,一句頂一萬句」,一般凡夫俗子不可以談鬥爭,應該謹守「利莫大於治,害莫大於亂」的原則。

言歸正傳,【建國大業】中有一幕敘述一名攝影師拍攝林彪、劉少奇、彭德懷等領導人魚貫地進入會議室,場面一團和氣,可惜電影沒有交代他們在建國後的歷史和最終下場,讓觀眾更加深刻地體會人民民主專政的偉大。六十多年前周恩來反對一黨專政,開創了民主的典範,但正如孫中山先生臨終前所說:「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2010.4.4

 


Navigation

Essay Menu

Poem Menu

Short Story Menu

On Cultures and Nations

On Study and Education

On Relationship and Psy

On Writing

On Art

Other Essays

Special Topics

Main menu

Other Authors

Simplified Navigation

Table of Contents

Search Engine

Credit/Copyright ©

Contact Dr. Yu